位置:首页 >
文章新闻 > 行业新闻 > 养老机构老人更关注紧急救援和心理服务,对饭菜满意度最低
养老机构老人更关注紧急救援和心理服务,对饭菜满意度最低
2023-01-13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的专业学术期刊《社会学研究》发表一篇题为《供需与结构:中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构的逻辑》的论文指出,中国养老服务体系发展面临的诸多突出问题中,最为重要的是养老服务体系发展的结构性失衡问题,包括供需结构、供给主体结构和政策体系结构失衡等。
“七普”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2万人,占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064万人,占13.50%。从2010年-2020年,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5.44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上升了4.63个百分点。与上个十年相比,上升幅度分别提高了2.51和2.72个百分点,人口老龄化速度明显加快。另一方面,根据民政部资料显示,2019年我国各类养老机构和设施数量达到20.4万个。
论文数据来源于对南京、杭州、上海、哈尔滨、长春和昆明6个城市15家养老机构的实地调研和对162位老年人的面对
论文指出,近几十年来,中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国家战略不断发展并逐步成形成,但从迄今为止出台的各项养老服务相关政策以及基于这些政策建立的养老服务制度来看,目前的养老服务体系在顶层设计、整体部署等方面仍然存在明显不足,尤其欠缺从供需结构平衡角度进行的政策和制度设计,再加上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较快,导致出现“未富先老”“慢富快老”矛盾,较突出的表现主要有城乡不平衡、区域不平衡甚至不同社会群体、社会阶层之间不平衡等,即养老服务非体系化现象。
论文介绍,在调研的养老机构中,入住老年人的性别结构中女性居多,男女性别比约为1∶1.5,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入住老年人的性别结构相似,只有西部地区的样本男女人数相若;从各机构类型来看,公办、公建民营、民营养老机构的老年人性别构成也都是女性多于男性。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目前我国女性的平均寿命普遍高于男性,且女性老年人对机构养老方式的接受度更高。
"一项调研显示,老人对饭菜满意度最低。"
作者认为,养老服务供需不平衡是当下中国养老服务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养老服务供给内容与需求内容存在严重脱节,在优质公办养老机构床位“紧俏”与一般民办养老机构床位“滞销”之间存在突出的结构性矛盾;在基本生活照料和医疗护理等方面,现行养老服务供给充足,而在养生护理、医养结合、精神慰藉等养老服务方面明显供给不足。
作者认为,要解决好这些结构性失衡问题,关键在于选择怎样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是从老年人需求出发还是从国家供给出发,是立足于制度与政策框架还是立足于大众对养老服务体系的认同。”
作者建议,在供需制度结构层面,应始终以老年人需求为导向。供需的制度结构放在怎样的框架下去思考,是基于老年人的需求还是从国家供给模式出发,是基于政策制度框架还是立足于老年人对养老服务体系的认同,在一定程度上关系着我国养老服务供需制度结构的重构。
此外,在国家层面,从时空结构的视角看,服务体系的建构是全方位的,这不仅仅是地域概念,更主要的是多维度的社会制度结构概念。比如政策体系、服务标准化体系、评估监管制度体系、养老服务网络技术与信息体系等,都需要突破原有的政策制度框架,从供需结构平衡的角度进行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