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登特康养管理集团-官网

400-666-9515

奥登特全球经验-本土服务

位置:首页 > 文章新闻 > 行业新闻 > 老来瘦不见得好,警惕极易被忽视的肌少症!

NEWS

Ardent living

老来瘦不见得好,警惕极易被忽视的肌少症!

2021-12-13
68K

我们常能无意中听到这样的对话:

张大爷:都说千金难买老来瘦,我体重最近下降了很多,胳膊腿是细了不少,可我这肚子上的肥肉却越来越多,精神头也没以前足了。

 

 

王大爷:哎呀,老了,最近几年干什么都没有以前有力气了。

张大爷:都说千金难买老来瘦,我体重最近下降了很多,胳膊腿是细了不少,可我这肚子上的肥肉却越来越多,精神头也没以前足了。

 

王大爷:哎呀,老了,最近几年干什么都没有以前有力气了。

 

-1-

什么是肌少症?

 

肌肉减少症,简称肌少症,定义为与年龄相关的肌肉质量减少,同时还要存在肌肉力量和/或躯体功能下降。2016年10月,肌少症已被正式纳入国际疾病分类ICD-10疾病编码中,标志着医学界将其视为一种有独立特征的疾病。

 

肌少症患病率较高、进展隐匿、渐行加重、不良预后严重。研究发现,70岁以上的老年人肌少症患病率约为20%,而80岁以上的老年人可高达50%。年龄越大,肌少症患病率越高,伴随的疾病也越严重。

肌肉是重要的生命器官。从30岁开始,骨骼肌肌量达到峰值,此后每年减少1%-2%,骨骼肌力量每年减少1.5%-3%。肌肉功能下降可能始于35岁左右,50岁后开始加速下降,60岁后进展加剧,75岁后下降速度达到顶峰

 

因此,“存钱不如存肌肉”,可在年轻时通过加强营养和运动锻炼等方法提高肌肉和骨骼的峰值。

-2-

肌少症有什么危害?

 

肌少症使老年人的活动能力下降,坐立、行走、举物、登高等日常活动完成困难,逐步发展出现步履蹒跚、下床困难、不能直立等。因肌少症常与骨质疏松并存,致使老年人易于跌倒和骨折,继而发生失能、死亡等。例如肌少症引起跌倒,可引起老年人发生髋部骨折,造成长期卧床,继而出现肺部感染、下肢静脉血栓等一系列并发症,最终使老年人丧失独立生活能力。

 

肌少症易引起营养不良和机体免疫力下降。骨骼肌是人体最主要的运动器官、最大的蛋白质储存库和重要的葡萄糖代谢器官。当骨骼肌减少时,易出现营养不良和免疫系统损害,引起内分泌代谢异常,增加老年人患流感、肺炎、肿瘤等的风险。

 

肌少症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肿瘤、心力衰竭等慢性临床疾病的不良预后显著相关。年龄相关的体成分(肌肉、脂肪、骨骼)的复杂变化可能会引起多种并发症,产生协同作用,对机体造成多重负担。

 

由于肌少症老年人对各种应激事件的抵抗以及应对能力较差,一个很小的不良事件即可产生一系列多米诺骨牌效应,导致老年人出现跌倒、骨折、感染和死亡等,严重危害老年人健康,增加社会和家庭的照料负担和医疗花费,危害不容小觑,需要早期防治。

-3-

肌少症的高发人群

 

长期蛋白质摄入不足者或营养不良者;

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肿瘤、心肾功能衰竭等慢性消耗性疾病;

免疫风湿疾病患者,骨质疏松人群;

神经系统或骨关节系统的疾病导致活动减少,以致肌肉废用而萎缩;

长期卧床、制动或缺乏运动者;

合并抑郁状态或认知障碍者;

走路缓慢、近期出现跌倒者;

无明显原因体重下降者。

-4-
肌少症的临床表现
 
肌少症缺乏特异的临床症状,常有以下表现:
走路缓慢、活动障碍:比如走路没劲儿;
 
握力下降:比如毛巾拧不干,瓶盖拧不开等;
 
虚弱、疲乏:比如总感觉累,容易跌倒、骨折;
 
可能伴发相关并发症:比如压疮、肺炎、心血管疾病等。

-5-
如何早期发现肌少症?
我国目前对肌少症认识不足,AWGS2019推荐采取“筛查-评估-干预”的诊疗流程。
我国建议肌少症筛查与评估步骤如下:


老年人可从症状,及采用“指环测试”、SARC-F调查问卷、小腿围测量等方法进行肌少症的自我初筛。
1. 症状筛查
 
对照五个症状先自我筛查:
 
自觉体力下降,明显力不从心,出现活动困难;
反复跌倒;
无明显原因的体重下降;
步速变慢;
糖尿病、慢性心衰、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肾病、关节炎和肿瘤等其他慢性疾病。
2. “指环测试”方法筛查
 
用双手食指和拇指围成圈,套非优势小腿最粗的部位。如果小腿腿围和圈一样大,或更小,说明有患肌少症的风险。
3. SARC-F调查问卷筛查
 
目前肌肉减少症国际临床实践指南(ICFSR)推荐使用SARC-F调查问卷对肌少症进行筛查。
S-力量(Strength):举起或搬运10磅物体(约4.5Kg)是否存在困难
 
0分——没有困难
1分——稍有困难
2分——困难较大或不能完成
A-辅助行走(Assistance walking):步行穿过房间是否存在困难,是否需要帮助
 
0分——没有困难
1分——稍有困难
2分——困难较大,需要使用辅助器具,需要他人帮助
R-从椅子站起(Rise from a chair):从椅子或床起立是否存在困难,是否需要帮助
 
0分——没有困难
1分——稍有困难
2分——困难较大,需要使用辅助器具,需要他人帮助
C-爬楼梯(Climb stairs):爬10层台阶是否存在困难
 
0分——没有困难
1分——稍有困难
2分——困难较大或不能完成
F-跌倒(Falls):过去1年内的跌倒情况
 
0分——过去1年内没有跌倒史
1分——过去1年内跌倒1-3次
2分——过去1年内跌倒4次及以上
以上5项总分相加,分数越高者体能越差。如SARC-F总分≥4分提示存在肌少症风险,需进一步进行肌肉力量评估。
4. 小腿围测量
 
测量方法为使用非弹性带测量双侧小腿的最大周径,可以作为肌肉质量的替代指标。AWGS2019建议筛查肌少症小腿围界值为:男性<34 cm,女性<33 cm。
-6-
如何诊断肌少症?
 
初筛有肌少症风险(例如使用SARC-F量表自评4分以上)需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评估。诊断肌肉含量的金标准是CT、MRI,临床常用以下方法进行评估。
1. 测骨骼肌肌肉含量:生物电阻抗分析仪(BIA)和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DXA)。
2. 肌肉力量:推荐使用液压式测功器在坐位下90°屈肘测量握力,使用弹簧式测功器在站立位下伸肘测量握力,如果老人不能独立站立,则选用坐位测量。推荐测量方案是用两只手或惯用手,用最大力量等距收缩并进行至少2次测试,选取最大读数。肌少症的握力诊断界值为男性<28kg,女性<18kg。
3. 肌肉功能
 
(1)步速:个体以常规步行速度通过4m的测试区域,计算其平均步行速度,速度越快者体能水平越高。AWGS2019推荐从移动开始以正常步速行走6m所需时间,中途不加速不减速,并至少测量2次,记录平均速度,肌少症的步速诊断界值为<1m/s。
(2)5次起坐测试:双手抱肩,5次起坐,测定下肢肌力和关节活动,记录时间≥12s提示有肌少症风险。
-7-
如何预防和治疗肌少症?
 
目前,治疗肌少症还没有一线药物。治疗策略首选方案是营养干预和运动干预。有研究表明,抗阻运动同时补充蛋白质和维生素D是改善老年肌少症的有效措施。
1. 保证蛋白质摄入
 
目前专家推荐65岁以上老年人蛋白质基本摄入量为1.0-1.5g/(kg.d),以优质蛋白质为主,包括植物蛋白(大豆及其制品,如豆腐、腐竹、豆浆、豆干等)和动物蛋白(牛奶、鸡蛋、禽肉、猪牛羊肉、鱼虾等)。每公斤体重摄入25-30千卡的热量,维持体重的稳定。例如一个体重60kg、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正常的老年人,每天需1800千卡热量,每餐需摄入25-30g蛋白质
如果老年人存在食欲下降和消化吸收能力下降,可考虑营养补充剂如乳清蛋白。此外当血清25(OH)D3低于正常范围时,补充维生素D可以改善肌肉的含量和功能,可通过增加户外运动促进维生素D的合成或适当增加维生素D含量高的食物等。深色蔬菜、水果等含有抗氧化营养素,可预防肌肉衰减的发生。
2. 规律运动
 
运动是维持骨骼肌质量及功能的有效方法。老年人运动方式因人而异,应采取有氧运动和肌肉训练相结合的方法,达到增加肌肉含量、肌肉力量,改善运动和平衡能力,进而减少骨折的目的。目前推荐规律的有氧运动及抗阻运动。有氧运动包括快走、慢跑、游泳。抗阻运动包括坐位抬腿、静力靠墙蹲、举哑铃、拉弹力带等。建议每周≥3次,每次20-30min。同时应注意减少静坐/卧,增加日常身体活动量。
对于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则需在医生的指导下,制定合理的锻炼计划。老年人运动干预的选择需在遵循安全、有效的原则下,肌肉训练与康复运动相结合,避免骨折等并发症。
总之,我们需要正确认识肌少症,早期发现高危人群,积极采取干预措施,并通过合理的营养管理、运动训练、健康教育等个体化综合管理,有效防止老年人衰弱、跌倒、骨折的发生,保持和改善老人的活动能力,进一步提高老年人群的生活质量。
特别致谢:本期《协和医学杂志》健康科普行动专栏主创、《协和医学杂志》青年编委 马丽娜
注:本文内容仅供参考。

 

来源:协和医学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