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文章新闻 > 行业新闻 > 政策背后养老轻资产的五大投资方向
政策背后养老轻资产的五大投资方向
2020-11-24政策主线:居家养老是不变的基础
这几年,中国社会的老龄化问题越来越凸显,政府对养老问题也予以高度关注。目前,居家养老一直是政策的主线,社区尤其是机构养老的地位则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空巢老人的增多、家庭结构越来越小型化而变得越来越重要。
1、养老信息平台
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智能硬件等概念尽人皆知的今天,政策早已做好了相关规划布局。2011年《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首次提出加快居家养老服务信息系统建设。
进入2014年后,相关政策进入细化实施阶段。2014年10月,民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六部门下达《关于开展养老服务和社区服务信息惠民工程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出研究制定养老服务数据采集、传输和交换、老年人健康档案、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智慧社区建设等标准规范。
《通知》还提出,建设养老机构与卫生医疗服务机构相互支持的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养老机构与社区诊疗一卡通、医疗卫生机构的无缝对接,实现以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为重点的社区信息一体化服务,建设社区公共服务、志愿服务和便民利民服务衔接配套的社区服务信息化体系。
2、居家养老服务
中国养老事业的政策主线是“以居家为基础”,因此以家庭为主要场景的养老服务也是政策特别鼓励的发展方向。2011年《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大力发展家庭服务业,并将养老服务特别是居家老年护理服务作为重点发展任务。
2013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再次提出,积极培育居家养老服务企业和机构,上门为居家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浴、助洁、助急、助医等定制服务;大力发展家政服务,为居家老年人提供规范化、个性化服务。
3、社区照料服务
在中国养老政策中,“以社区为依托“是重要部分。2011年《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大力发展社区照料服务,把日间照料中心、托老所、星光老年之家、互助式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等社区养老设施,纳入小区配套建设规划。
2012年民政部、国家开发银行《关于贯彻落实支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合作协议共同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再次着重提出,重点支持政府和社会力量兴办各类养老机构和社区日间照料场所,通过支持新建、改扩建和购置,提升社会养老服务设施水平。
2013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强化了社会办养老思路,提出要支持社区建立健全居家养老服务网点,引入社会组织和家政、物业等企业,兴办或运营老年供餐、社区日间照料、老年活动中心等形式多样的养老服务项目。
4、智慧养老
养老政策还特别鼓励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智能硬件等新技术的应用。2014年《关于开展国家智能养老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的通知》提出应用物联网技术在养老机构开展老人定位求助、老人跌倒自动检测、老人卧床监测、痴呆老人防走失、老人行为智能分析、自助体检、运动计量评估、视频智能联动等服务。
《通知》还提出试点名单,并明确试点任务:建设养老机构智能养老物联网感知体系,探索依托养老机构对周边社区老人开展服务新模式,加快建立智能养老服务物联网技术标准体系等。
2014年10月,民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六部门下达《关于开展养老服务和社区服务信息惠民工程试点工作的通知》再次提出,提升养老机构信息化服务水平,升级改造养老机构现有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对机构内老年人的无线定位求助、跌倒监测、夜间监测、老人行为智能分析、痴呆老人防走失、视频智能联动、门禁系统联动、LBS定位服务、消费娱乐等服务。《通知》还鼓励开发和推广养老信息化相关的智能终端产品,利用移动信息技术,开展远程医疗、健康监测及居家护理等工作。
5、医养结合
医养结合是近年来政策越来越重视的方向。2014年民政部、发展改革委等六部门《关于开展养老服务和社区服务信息惠民工程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出推进医疗卫生服务与机构养老服务融合发展,依托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和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等,建立机构内老年人健康评估、健康监测、医疗救护、康复护理、临终关怀等系统,建设养老机构与卫生医疗服务机构相互支持的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养老机构与社区诊疗一卡通、医疗卫生机构的无缝对接。
2015年11月卫计委等部门《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指导意见》,再次提出通过建设医疗养老联合体等多种方式,整合医疗、康复、养老和护理资源,为老年人提供治疗期住院、康复期护理、稳定期生活照料以及临终关怀一体化的健康和养老服务。
医养结合还与多点执业、家庭医生、中医药方向密切相关。
(来源:动脉网)